靜觀帖文

【明日何其多 拖得就拖😴】

面對堆積如山嘅工作,唔知大家會唔會「拖延症」發作……

展開

明知有好多工作要做,但總係無心機😴,開始咗一陣又分心去咗睇手機📱?

新英格蘭大學發表咗一份研究報告,研究結果發現完成短短一節三分鐘靜觀修習嘅參加者,比起淨係回想尋日做咗啲咩嘅參加者,更有動力完成一項平日會拖延嘅工作😊。由此可見,靜觀修習可以訓練我哋將專注力帶番去當下,協助我哋專注番喺眼前嘅工作,減少「拖延症」發作。😁

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與其拖得就拖,不如嘗試以靜觀嘅態度面對工作,睇下會唔會有多啲動力做嘢?🥰

研究助理
盧穎欣

【古緯詩 生活初心】

《尿尿太郎》

展開

《尿尿太郎》是我最愛的繪本,沒有之一。(以下内容含有劇透,請自行衡量;或者從第五段開始閱讀)

尿尿太郎有點小苦惱:他在小便後,都會有點尿尿滴在內褲上。他有點好奇是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有這個問題。所以他決定出發去看看其他人會不會都有同樣的煩惱。

走在路上,他發現一些看起來都有點苦惱的人,就逐一去問:「請問,你是不小心沾尿了嗎?」小朋友都很友善,沒有回罵他一頓,反而都皺著眉分享自己的小煩惱:「衣服上的標籤刺得我很不舒服」、「襪子鬆了,一直拉卻一直往下掉」、「菠菜卡在牙縫啦」…… 哦,除了尿尿,原來大家都有不同的煩惱呢!

作者吉竹伸介在下一頁把鏡頭拉闊,看看在路上不同的人:「雖然從外表上看不出來,似乎每個人都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煩惱呢!」

人生在世,誰又沒有一點煩惱?

怎樣面對煩惱?靜觀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種叫「友善練習」,就是以同理心為基礎,覺察每個人可能都跟我一樣,心裏都可能會有煩惱,也希望得到快樂;然後,帶着意願,以慈愛和友善的心來祝福自己、祝福他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聽着聲音導航來練習;或者簡單地,在路上看到帶着煩惱面孔的朋友,心裏送上一句祝福:「願你安好!」

吉竹伸介(2019)《尿尿太郎》(許婷婷譯)。台北:三采文化。

學校發展主任
古緯詩

【感官放大?🧐】

大家有冇試過喺屋企修習靜觀嘅時候,明明內心想靜落嚟,
但係啲感官就好似比平日敏銳,覺得周圍嘅環境帶嚟好多刺激? 🧐

展開

修習靜觀嘅時候,我哋會比平日覺察多咗周遭嘅事物,環境帶嚟嘅感官刺激亦都可能會被放大。我哋可能會覺得鄰居嘅電視比平時大聲📺、窗外嘅廣告燈箱比平時光🚥、街上汽車行駛嘅聲音亦都比平時嘈🚕等等。

呢啲時候大家可以試下將注意力集中喺自己嘅呼吸度,靜定落嚟。如果因為呢啲刺激而覺得唔舒服嘅話,可以選擇隨時停落嚟,唔使強迫自己繼續修習;如果選擇繼續落去,咁就可以靜靜留意呢啲唔舒服嘅感官反應,由得佢哋喺度。其實能夠照顧同留意到自己嘅感受,就已經係靜觀修習喇!😉

研究實習生
馬綽烿

【當地球每日都消失一樣嘢🐈】

如果每日都會有一樣嘢喺地球消失,生活會唔會有咩唔同呢?🧙‍♂️

展開

電影《當這地球沒有貓》講述身患絕症嘅男主角同惡魔等價交換,以每日消失一樣嘢嚟交換多一日壽命。隨住唔同嘅嘢一樣一樣咁消失,男主角先意識到好多平時唔起眼嘅事物,原來係好重要同珍貴嘅。❤️

我哋每日總係行同一條路🏃‍♀️、搭同一班車、做同樣嘅嘢。你有冇諗過,如果我哋嘗試對身邊嘅人事物有多一份好奇心,以新嘅視角看待佢哋👀,可能會多咗啲疑問💬或唔同嘅睇法:

「點解天空係藍色嘅?🏙」
「紅綠燈嘅綠公仔會眨幾多下呢?🚦」
「我同一個陌生人之間大概係隔幾遠距離呢?👥」

我哋嘅生活都可能因而比平日多一份色彩!🎨

研究實習生
蔡悅言

【靜觀體驗課程】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將會喺4月份舉辦靜觀體驗課程
(‘Introducing Mindfulness’ Course)。

展開

呢個課程由牛津大學靜觀中心(Oxford Mindfulness Foundation)設計,旨在簡介靜觀嘅理論同提供共同修習嘅機會。參與者將以小組形式學習每週嘅特定主題,然後返屋企自行修習,以強化對靜觀嘅體驗。

對象:香港大學學生(社會科學學院學生優先)
日期:2024年4月15、22、29日(星期一)
時間:13:30 –14:30
地點:社會科學活動室(百周年校園賽馬會教學樓11樓)
語言:英語
報名:www.jcpanda.hk/imc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jcpanda@hku.hk或致電39175176聯絡我哋。希望到時可以見到大家!

【好好照顧自己💝】

當照顧者將專注力放喺被照顧者嘅需要,就好容易會忽視咗自己嘅需要……

展開

如果你曾經有過相似嘅經歷,不如一齊睇下一行禪師《怎麼愛》💝入面嘅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賣藝人同佢嘅小徒弟,佢哋每日都會一齊去市場賣藝,賺錢維生。賣藝人負責高高舉起一支竹竿,而小徒弟就會爬上竹竿,喺竹竿上面表演。🕺💃

有一日,賣藝人同小徒弟講:「我哋要好好照顧對方,只要我照顧好你,你照顧好我,我哋就可以安然無恙,繼續賣藝維生。」🥳

小徒弟回答話:「師傅,如果我照顧好自己,你都照顧好自己,我哋都可以安然無恙,繼續賣藝維生。」🤩

睇到呢度,唔知大家比較同意賣藝人定小徒弟嘅想法呢?👀

研究助理
盧穎欣

【靜觀酒精墨水藝術工作坊】

臨近繁忙嘅考試週,相信大家又忙又大壓力,有冇諗過搵個空間放鬆下?

展開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即將舉辦嘅靜觀酒精墨水藝術工作坊就啱你喇!結合「靜觀」同埋「酒精墨水玻璃球」,希望大家能夠喺呢個工作坊享受藝術創作嘅同時體驗靜觀,覺察當下。

廣東話場次
日期:2024年3月27日(星期三)
時間:14:30 –15:30

英文場次
日期:2024年4月2日(星期二)
時間:11:30 –12:30

地點:社會科學活動室(百周年校園賽馬會教學樓11樓)
對象:香港大學學生(社會科學學院學生優先)
報名:www.jcpanda.hk/workshop

名額有限,有興趣嘅同學仔快啲報名啦!

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jcpanda@hku.hk或致電39175176聯絡我哋。

【周美玲 靜觀綠周】

《瓶頸》

最近聽到一個很有趣的提問……

展開

一位靜觀課程畢業生覺得自己的修習卡在「瓶頸」,問我如何是好。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啟發性,所以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會否也有類似的經歷?我會邀請大家好奇地探索一下「瓶頸」:例如它是怎樣的、自己的內在狀態又如何,然後你又用了什麼態度去面對 —— 容讓這個探索成為一個有趣的修習。

修習靜觀有時候像栽種植物 —— 如果期盼著花朵出現🌼,可能每天都會失望而回;如果能夠放下期望,每天用溫柔的心持續灌溉,靜靜的陪伴著植物,說不定,有一天你可能看到鮮嫩的葉子,🌱另一天可能發現新的枝幹。到最後,到底花朵會否出現,都已經不重要了。😊

教育心理學家
周美玲

【淺嘗靜觀 @ 港大校友日】

靜觀對我們嘅日常生活有冇好處?靜觀只係為咗放鬆身心?我們可以點樣練習靜觀呢?

展開

歡迎您參與「淺嘗靜觀」嘅活動,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嘅靜觀導師將帶領參加者進行簡短嘅練習,一齊學習同體驗「靜觀」。

日期:2024年3月16日(星期六)
時間:14:00 – 15:00
語言:廣東話
地點:香港大學 百周年校園 低層地下(LG/F) CPD-LG.61-62
報名:https://www.jcpanda.hk/tasting

當日係港大校友日,除咗「淺嘗靜觀」,仲有其他豐富嘅活動,更多詳情請瀏覽校友日網站 (https://alumnigiving.hku.hk/hku-alumni-day)。

【Mind-full 定 Mindful】

見到排到密密麻麻嘅溫習時間表同交功課嘅死線,真係連透氣嘅時間都無。
究竟我哋點樣先可以更輕鬆咁度過呢個繁忙嘅Reading Week?

展開

我哋好多時會為咗追趕進度而不斷鞭策自己,令自己不知不覺咁進入咗緊張焦慮嘅狀態,思緒紛飛 (mind-full) 之下更加難以集中精神。喺埋頭苦幹、心煩意亂嘅時候,不如試下停一停,將靜觀融入日常生活啦!我哋可以透過修習靜觀安定落黎,將注意力放喺呼吸上‍,觀察當下嘅思想同情緒,以更從容嘅狀態靈活應對學業壓力。

得閑不妨睇下影片中嘅學生點樣將靜觀融入佢嘅大學生活啦!唔知你哋又會選擇點樣去度過Reading Week呢?

研究實習生
林芷瑩

影片由四位研究實習生(林芷瑩、陳予傑、陳珮晴、蔡悅言)製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OTqMDGJ8M

【靜觀資源套分享會】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將會舉辦一場分享會,向教育及社福界工作者分享
《靜觀簡介及體驗工作坊》同《學習減壓學靜觀工作坊》兩個資源套,
前者讓公眾對靜觀有初步認識同體驗;後者幫助中學生以靜觀嚟應對學業壓力。

展開

分享會詳情
:2024年4月20日(星期六)
:上午10時至下午 1時
: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

有興趣出席分享會嘅教育及社福界朋友可以喺 4月5日(星期五)或之前透過以下連結報名:
www.jcpanda.hk/cw

如活動已滿額,申請者將會被列入候補名單。

希望到時見到大家!

如有疑問,歡迎電郵 jcpanda@hku.hk 或致電 3917-5176 聯絡我哋。

【It’s okay to be not okay! ️】

有冇試過當你唔開心,又咁啱喺社交媒體見到其他人分享開心事……

展開

愈睇就愈想擺脫自己嘅負面情緒,覺得自己要快啲恢復番「正常」嘅狀態?

其實,喺日常生活中覺得唔如意或者悲傷係一件正常不過嘅事。與其選擇壓抑或逃避,不如試下面向自己當刻嘅狀況,探索一下唔開心嘅情緒帶嚟乜嘢嘅身體反應、諗法同埋行爲衝動: 心跳好快❤️‍?有冇頭痛、胃痛?有冇討厭自己嘅諗法?係咪缺乏動力?

愈係想踢走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可能愈高漲。倒不如先靜落嚟,退一步睇清楚當時嘅狀況,可能仲有助平復情緒。情緒就如潮起潮落,總有歸於平靜嘅時候。喺風高浪急嗰陣,記得溫柔咁同自己講一句:「It’s okay to be not okay」。‍

研究實習生
蔡悅言

【周美玲 靜觀綠周】

《靜觀生活》

展開

上靜觀課時,很多朋友都有一個疑難,就是在忙碌的日子裡很難可以做靜觀步行。當然,我會鼓勵大家平日可以選擇合適自己的修習,或者在週末或假期時,才好好探索一下這個修習。

可是,難道修習靜觀的人不用追趕巴士?生活可以脫離忙碌?

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一個生活習慣:每天在上班的路上,我習慣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和內在狀態中。當我在人群裡追趕的時候,我會感受自己的身體和肌肉,可能是繃緊、拉扯;又或是放輕、有點鬆弛⋯⋯偶爾又會發現自己對聲音或氣味的批判,有時候會覺察到自己對顏色和氣味的留戀。於是,整個上班的過程,就成為自己的靜觀修習。

下次在追趕巴士的時候,不妨嘗試將注意力放回自己的內在,說不定你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

教育心理學家
周美玲

【靜觀與幽默感】

蘇黎世大學嘅一項研究發現,完成八週靜觀課程嘅參加者面對生活時更富幽默感……

展開

研究人員認為,靜觀能幫助參加者覺察同描述生活中歡樂嘅元素,繼而感染身邊人;而靜觀所提及不加批判同接納嘅態度,亦令人更容易欣賞別人嘅幽默感同留意生活蘊含嘅幽默元素。

龍年將至,賽馬會「樂天心澄」仝人謹祝大家懷住希望同幽默感,迎接新一年嘅機遇同挑戰,龍鳳「澄」祥!

研究助理
盧穎欣

【靜觀與宗教】

講起漢堡包,大家可能會諗起快餐店……

展開

咁講起靜觀,你又諗起乜嘢呢?有人可能會諗起佛教嘅坐禪,又或者基督教嘅靜修。但係,靜觀又係咪一定同「宗教」掛勾呢?

正如漢堡包唔係快餐店嘅專利,靜觀都唔係同特定宗教有關㗎。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 所推廣嘅靜觀有科學實證‍,並且係非宗教嘅,因此唔同宗教背景嘅人都可以修習。

其實唔同文化、宗教、種族嘅人都可以喺自己嘅靈性修養傳統或者信仰中搵到幫助自己靜定落嚟嘅方法,幫助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研究實習生
譚頌軒

【靜觀一物】

行博物館嘅時候,好多人會自然咁放慢腳步,
細心欣賞呢啲喺歷史、文化、藝術等不同方面價值連城嘅展品‍……

展開

但係大家又有冇諗過,我哋身邊再平凡不過嘅事物,都同樣值得我哋靜心觀察同欣賞?

所謂嘅「靜觀日常事物」,即係靜定落嚟,以好奇、開放、探索嘅態度嚟觀察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嘅事物。我哋只需要全心注視同感受呢啲事物,就可能會搵到平日留意唔到嘅有趣細節喇。

研究實習生
陳珮晴

【漫步彌敦道‍】

長假期好多人都會選擇去旅行,想喺外地有啲新鮮嘅體驗……

展開

大家又有冇諗過喺熟悉嘅社區,其實都可以擁有嶄新嘅經歷呢?

法文有一個字詞 —「Flâneur」(遊蕩者),簡單嚟講係指喺自己生活嘅城市入面漫無目的咁去漫步遊走‍。看似簡單,但其實蘊含更深嘅意思:漫無目的唔係指無所事事,而係指唔刻意追求(non-striving)或者達成既定嘅目標,專心喺漫步嘅呢一刻,觀察同覺知身邊嘅事物。

當帶住一個好奇嘅心去探索自以為「熟悉」嘅社區,你就會發現好多從未留意過嘅美好風景:貼喺路上創意無限嘅宣傳海報、充滿歲月痕跡嘅路牌、石階上面蒼翠嘅青苔等等。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有一句名言:「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覓新的風景,而是新的眼界。」(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趁住長假期,不如試下做一個「遊蕩者」,喺你哋熟悉嘅社區入面探索一下,可能你會發現到一啲意想不到嘅事物。

研究助理
盧穎欣

【蘇文朗 天朗氣澄】

《一分鐘智慧》

展開

新年快樂!又到新的一年了,相信不少朋友會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可以變得更成熟、更有智慧。我最近看了一個由Anthony de Mello撰寫,名為《一分鐘智慧》的小故事。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呢?

「有一分鐘智慧這回事嗎?」徒弟問。
「當然有。」師父答。
「但一分鐘不會太短了嗎?」 徒弟追問。
「已經長了五十九秒。」
對着困惑的徒弟,師父問:「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看見月亮?」
「只需要一瞬間。但是……那為什麼要花那麼多年來修習呢?」
「因為張開眼睛可能需要一輩子呀!」

一分鐘過去了,大家覺得有一分鐘智慧這回事嗎?

教育心理學家
蘇文朗

【念「念」不忘】

喺中國内地同台灣,唔少人稱靜觀為「正念」……

展開

唔知大家有冇諗過靜觀嘅修習同呢個「念」字有咩關係呢?

將「念」字上下分拆,上面嘅「今」指「此時此刻」,而下面嘅「心」則指「心神」。「念」正正提醒我哋修習靜觀嘅時候,要將心帶番嚟此時此刻——放低對過去嘅執着同對未來嘅不安,保持對當下情緒同埋諗法嘅覺察,以「活在當下」嘅心境過每一日。

新嘅一年,希望大家對個「念」字念念不忘,念茲在茲,釋茲在茲。

研究實習生
馮采琳

【活着多幸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展開

當不如意嘅事情發生喺你身上,唔知你會以咩嘅態度面對呢?抱怨定係接納呢?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喺21歲嘅時候就已經被診斷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慢慢失去活動能力。即使幾乎全身癱瘓,佢仍然感恩有三隻可以活動嘅手指、運作自如嘅大腦、佢所愛嘅同愛佢嘅人。比起執着於因病失去嘅嘢,佢選擇專注喺呢一刻仍然擁有嘅嘢。

下次面對不如意嘅事,雖然唔開心係正常嘅,但我哋仍然可以試下用開放、不加批判嘅態度,面對當下發生嘅事,並嘗試接納發生喺我哋生命入面嘅一切,感恩當下所擁有嘅嘢‍♀

活着,已經係幸運。

研究實習生
林芷瑩

【蘇文朗 天朗氣澄】

《聖誕禮物》

又快到聖誕節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我想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聖誕禮物的故事……

展開

Della和Jim是一對年輕夫婦。他們非常恩愛,雖然家境清貧,但是生活美滿。隨著聖誕將臨,Della和Jim都想為對方準備一份珍貴的禮物。

Della有一頭美麗的長髮,這是她最珍視的東西。Jim希望送給Della一把她夢寐以求的玳瑁髮梳。Jim則有一隻家傳的金手錶,是他最珍視的物品。Della希望為Jim的手錶買一條鉑金錶鏈作為配飾。

在聖誕前夕,他們交換禮物。

「Della,這把玳瑁髮梳是我給你的聖誕禮物。」

「Jim ……它真的很美麗。但是,我有事要告訴你……為了給你買禮物,我賣掉了我的頭髮。」

「什麼?你賣掉了你的頭髮?我以為你只是……」

「是的,我賣了。你看,這條鉑金錶鏈配襯你的手錶一定很漂亮。」

「Della…這錶鏈真的很美。但是,我也有事要告訴你。為了給你買髮梳,我賣掉了我的手錶。」

以上是美國作家歐.亨利 (O. Henry) 所寫的故事。

大家看完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呢?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結局有點可惜,因為大家為對方買的珍貴的禮物都浪費了。當我再細心感受這故事的時候,便發現最珍貴的禮物並不是那把玳瑁髮梳或那條鉑金錶鏈,而是他們對對方的感恩和愛。

願大家也有一個充滿感恩和愛的聖誕!Merry Christmas ❤️

教育心理學家
蘇文朗

【走出挫折嘅死胡同】

大家面對挫折時,有冇試過不停諗:「如果我當初唔係咁做就好啦!」

展開

將自己困咗喺後悔同埋內疚嘅死胡同入面,走唔返出嚟?

挫折係人生必然會遇到嘅事,喺困境之中,我哋更加需要關懷自己同接納自己嘅情緒,咁先可以寬容而堅定咁面對挫折同困難。乘風破浪總能到達彼岸。

研究實習生
陳珮晴

【沖涼都可以靜觀?】

要每日抽時間做靜觀修習好似好困難,但係如果將修習融入日常生活當中,感覺就容易得多啦!

展開

你有冇諗過可以利用沖涼嘅時間修習靜觀?

扭開水龍頭,我哋不但可以感受到熱水喺皮膚上嘅流動,聽到水滴濺落地上嘅聲音,聞到沐浴露散發嘅香氣,仲感受到成個浴室嘅温度變化 。當我哋將注意力放喺身體唔同嘅感官,就更容易覺察到身體嘅細微變化。喺呢個過程之中,我哋好可能會分心,諗起學業或者工作上嘅事。唔緊要,只要覺察自己嘅注意力去咗邊度,再慢慢將注意力放返喺我哋嘅身體就可以啦。

靜觀修習其實可以隨時進行。只要全心全意活在當下,以一個開放嘅態度留意此時此刻嘅經驗,就係修習緊靜觀。今日沖涼嘅時候,不如就試下啦!

賽馬會「樂天心澄」實習生
譚頌軒

【愛戀沒經驗 靜觀初發現】

有人總結戀愛經驗:「鬧交時,當一方大聲,另一方就要細聲;
當一方再大聲,另一方就要收聲。一字記之曰:『靜』!」

展開

喺一段關係入面,係咪一方選擇「靜」,就可以解決所有矛盾,雙方就可以健康咁發展同維繫呢?

從靜觀修習嘅角度去睇,所謂「靜」,其實唔只係沉默不語,更重要嘅係態度。波蘭嘅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伴侶能夠以覺察、不加批判嘅靜觀態度嚟看待親密關係,雙方會傾向用對話嘅方式嚟化解矛盾,從而提升關係嘅滿意度☺️。

呢個週末,不如抽啲時間同你心愛嘅人一齊做一個靜觀練習,嘗試以覺察、不加批判嘅心看待伴侶,睇下靜觀會為你地嘅關係帶嚟啲咩新嘅火花?

賽馬會「樂天心澄」研究助理
盧穎欣

【以靜觀嘅態度擁抱自然】

大家有幾耐無觸碰過泥土、聞下雨後嘅草青味,又或者觀察下啱啱萌芽嘅小幼苗?

展開

接觸大自然係一個好好嘅靜觀活動。無論喺園藝種植或者喺花園漫步嘅時候,都可以試下用我哋唔同嘅感官留意植物嘅細微特徵同變化,練習對當下嘅覺察。透過保持對大自然嘅好奇心,我哋可以培養對生命嘅關懷,理解人類同大自然共生嘅關係。如果你有機會行入花圃,不妨試下覺察自己處身喺大自然嘅感覺,擁抱同大自然連結嘅感覺。

【為專注力做Gym】

專注力同肌肉一樣,都係我哋身體嘅機能……

展開

如果我哋想好好咁運用專注力,就要同鍛練肌肉一樣咁練習喇。靜觀修習可以話係為操fit專注力而做Gym,我哋可以操fit嘅專注力包括:

1. 集中性專注力(Focused Attention)‍:
專注喺一樣嘢嘅能力,可以透過呼吸練習鍛煉,例如集中喺一吸一呼、腹部一起一落嘅感覺

2. 持續性專注力(Sustained Attention)‍:
對同一樣嘢保持穩定專注嘅能力,例如專注喺身體感覺一段較長嘅時間

3. 選擇性專注力(Selective Attention):
喺受到好多干擾嘅情況下維持專注某一樣嘢嘅能力,試下喺城市繁囂中修習,如果仍然可以唔分心就fit喇

科學研究證明靜觀訓練有效提升修習者嘅專注力。當然,提升專注力只係靜觀其中一樣好處,同健身唔只限於增強肌力一樣。 大家修習時都一齊探索下點樣有意咁運用專注力啦!

【關匡宏 教養宏觀】

《What’s wrong with me?》

之前曾分享不少家長試過在管教孩子時反應過激,失去理性,對孩子抱持
「你究竟出了甚麽問題?(What’s wrong with you?)」的態度……

展開

但事後又會因自己激動的說話行為而後悔內疚,反問自己「我究竟出了甚麽問題?(What’s wrong with me?) 」。

家長反應過激或失控,有時可能與自身的成長經歷有關。 猶記得一位家長在靜觀教養課程中有以下的寶貴發現﹕

一位平日溫柔婉約的媽媽發現自己每次面對孩子功課的錯漏,情緒便會變得激動,常大罵孩子,孩子亦因此自責,覺得自己「很蠢」。這位媽媽有時更會因孩子的功課問題而取消孩子的興趣班。冷靜下來後,這位媽媽也認為自己在面對孩子的功課問題時常反應過大。雖然如此,失控的情況仍重複出現。

在靜觀教養課程中,這位媽媽發現自己小時候都有過相類似的經歷。她記起當時仍是小女孩的自己,即使很努力學習,仍常被父母批評功課做得不夠好,因而會感到無助和憤怒,亦覺得自己「很沒用」。父母甚至會因她功課問題禁止她到樓下的屋邨公園玩耍。

這位媽媽對於自己管教孩子的方法和父母同出一轍相當驚訝。雖然對父母當年教導自己的方式不盡同意,亦沒有刻意仿效父母,但原來在不知不覺間,自己竟採納了相同的管教方法﹕同樣地批評孩子、剝奪孩子放鬆的時間。而作為孩子的,同樣覺得自己「很沒用」、「很蠢」。

即使到了今天,這位媽媽回想小時候做功課的情況,無助和憤怒的感覺仍在。以至在今天面對孩子的功課問題時,這些情緒便不自覺地湧現出來。於是,她要面對的,不單是孩子的功課問題,亦是多年未處理的情緒。緊張孩子學業與自身情緒左右夾攻,她自然容易按捺不住、反應過激。

帶著靜觀的態度教養孩子,學習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照顧自己的身心需要,有助跳出循環不息的自動反應。很高興新一輪的免費靜觀教養家長課程已經開展了,期望和各位參加者互相支持,學習以靜觀滋潤家庭中每位成員‍‍‍。

教育心理學家
關匡宏

【為甚麼而吃】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係人類嘅基本需求……

展開

唔知道大家又有冇諗過從飲食領略靜觀嘅態度呢?可能大家覺得呢個諗法好新奇,不如我哋由一行禪師嘅書《怎麼吃》入面嘅一個小故事講起吖。

有一日,一行禪師‍問一班小朋友:「你哋覺得食早餐嘅目的係咩呢?️」
其中一個小朋友答:「為咗得到一日所需嘅能量。」
另一個小朋友就答:「食早餐嘅目的就係食早餐。」

一行禪師就比較認同第二個小朋友嘅答案喇,你又有咩睇法呢?

【想像的苦】

“We suffer more often in imagination than in reality.” – Seneca, Philosopher, Ancient Rome

展開

「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比現實多。」— 古羅馬哲學家 塞內卡

的確,有時胡思亂想遠遠比真正發生嘅困難更令我哋困擾。

憂慮同埋「如果…(what if…..)」 會帶走我哋嘅專注力,令我哋無辦法真正感受呢一刻喺現實發生緊嘅事。修習靜觀就係學習活喺此時此刻,放低過多嘅擔憂同想像出嚟嘅困難,好好體會身邊發生嘅一切。我哋專注當下,先會有空間發現生活中嘅美好事物。

【動「靜」皆宜】

北京體育大學近日發表咗一份研究報告……

展開

一班大學運動員參加咗一個虛擬實境(VR)射擊比賽,結果發現喺比賽前進行一節二十分鐘靜觀練習嘅運動員,比純粹發吽哣二十分鐘嘅運動員,喺比賽嘅時候更加專注,表現亦更加好。

下次比賽前,不妨試下聽住「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入面嘅指導聲檔,做一個靜觀練習,睇下做唔做到動「靜」皆宜!

【做下做下恰眼瞓?】

每次練習靜觀嗰陣都分心同恰眼瞓?

展開

其實好多人練習嗰陣都係咁,即使係長期練習嘅人都同樣可能分心㗎,所以我哋唔需要太過氣餒或者責怪自己。分心係人之常情,知道自己嘅專注力去咗第二度,其實已經係一種覺察。只要喺覺察到自己分心後,慢慢將自己帶返去當下就可以喇。

練習靜觀時,由於我哋靜定落嚟,所以會更容易覺察到身體唔同嘅反應,例如好攰或者唔耐煩。當覺察到身體畀你嘅信息,我哋就可以喺練習之後思考點樣回應,好好咁照顧自己。

【關匡宏 教養宏觀】

《親子衝突中的黃金90秒》

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難免會出現親子衝突,有時甚至會失控大罵或嚴厲責罰孩子……

展開

可是,冷靜下來又心深感後悔,自覺可以處理得更好。惟下次衝突出現,家長又會按捺不住,於是衝動的説話和行為、悔疚的情緒又重復複出現。究竟如何才能擺脫這個循環?

今天,讓我們先從以腦神經科學去解釋。哈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家泰勒博士的研究發現,在遇到不如意事時,負面情緒(如憤怒) 出現,身體也會分泌的腎上腺素(一種壓力荷爾蒙)。然而,原來腎上腺素在90秒內就會消退 。換句話説,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看,由憤怒出現到「下火」, 理應不超過90秒。

但在親子衝突中,家長怒火 持續的時間為何遠遠往往超過90秒?原來這是腦內的想法作怪。在憤怒的情緒影響下,家長心中會想到:「上次先話完佢,今次又係咁喇!」、「佢就係話唔聽!」。事實上,每一個這樣的想法都會再次牽動情緒,使身體繼續分泌腎上腺素,於是家長的怒氣便一直維持,甚至越燒越旺。

這項研究對家長有重大啓示:親子衝突發生時,家長不妨給自己一個90秒的空間停一停 。泰勒博士亦提倡學習在過程中學習退一步觀察(Observe)當下的想法和情緒 。這樣會有助家長回復理性,從而冷靜地管教孩子。反之,如果沒有停下來,家長便容易被腦海中的想法和情緒糾纏(Engage),使激動的情緒持續下去,不斷延長那90秒。

理性上明白了,但在憤怒當中冷靜下來談何容易?各位家長不用擔心! 下次遇到親子衝突,情緒激動時,建議可嘗試「呼吸空間」的靜觀練習(聲檔可於「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內找到)。這幾分鐘的練習正正提供一個冷靜下來的空間, 讓自己觀察當下的身心經歷。鼓勵大家都可嘗試一下,看看是否有助自己在衝突中安定下來,扭轉局面?

【靜觀 = 快樂特效藥?】

「點解我做咗兩次靜觀修習都未開心返嘅?究竟靜觀有無用㗎?」

展開

唔知大家初次接觸靜觀嘅時候,有冇不期然將靜觀當咗係特效藥 ,覺得修習一兩次就可以令自己變得開心,甚至覺得靜觀有助我哋解決一切事物呢?其實呢個係一個謬誤嚟架。

喺練習靜觀嘅時候,我哋會將注意力放喺自己嘅呼吸 ,以平靜嘅內心去覺察自己嘅諗法同情緒,從而退一步咁觀察清楚事物。持續嘅修習的確可以提升我哋嘅心理健康同幸福感 ,更有助我哋面對壓力。

值得留意嘅係,靜觀並非一個消滅負面情緒嘅工具。修習靜觀係俾自己一個寜靜嘅喘息空間,讓我哋同情緒共處 。

總括而言,靜觀並唔係一種快樂特效藥,呢個世界更加無「特效靜觀」㗎!

【已讀不回】

唔知大家有無試過傳訊息俾朋友,明明見到藍剔,但過咗幾個鐘對方都無覆?
喺呢啲時候,大家又會有咩諗法呢?

展開

「唔通我上次誤會咗佢,搞到佢而家唔鍾意我?」
「我好唔好問下佢啲friend呢?但如果佢啲friend話返俾佢知咪好尷尬?」
「唉……佢係唔係想同我絕交?」

當我哋係咁估對方諗緊咩,就會不自覺捲咗入去唔同嘅諗法,我哋好容易愈諗愈負面,搞到自己愈嚟愈唔開心或者擔心,甚至鑽牛角尖。

喺呢啲情況下,大家可以嘗試退一步,觀察自己嘅念頭。其實呢啲念頭只不過係我哋喺見到藍剔之後產生嘅内心活動,唔一定反映事實。我哋可以試下將呢啲念頭當成係腦海飄過嘅浮雲 ,由得佢哋自然咁出現、停留同消散,咁就無咁容易俾啲雲牽住走,從而由牛角尖裏面跳返出嚟啦!

【林瑞芳芳心輕吐】

《放下「放下」》

放下(letting go)是靜觀的其中一個態度。放下的相反就是執著……

展開

如果把靜觀的態度僵化為教條,並以此作爲金科玉律來傳授、維護和實踐,就很容易出現執著於「放下」的矛盾現象。也許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的一個小故事很能説明這樣的諷刺狀況。

一天,有人來問禪師:「修行到了心中無一物的時候,之後做什麽?」
禪師回説:「放下著。」
來人又問:「已經無一物了,還放下什麽呢?」
禪師再回説:「你放不下的話,那就擔起來吧!」

你能放下「放下」嗎?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總監
林瑞芳教授

【舊事如新】

平時搭車都有好多人不停篤手機,有啲會一邊聽歌一邊覆WhatsApp,
又有啲會碌下IG同Facebook,又睇下YouTube……

展開

喺香港呢個出名工作快、食嘢快、連行路都要快嘅都市,呢種一心幾用嘅習慣,真係非常有「效率」呀!

當大家睇到嚟呢度,我想邀請大家試下暫停碌落下一個post,靜靜觀察下身邊發生嘅事。一開頭你可能會覺得好悶,時間過得好慢,但當你開始專注喺身邊嘅事物,就可能會發現窗外嘅景色同倒影原來好靚、好特別;車廂廣播員嘅聲音好溫柔;隔離小朋友同家長嘅對話好有趣……

唔知大家有冇體驗過呢種「舊事如新」嘅感覺呢?當我哋能夠對最尋常、最熟悉嘅事物產生新鮮、陌生同好奇嘅感覺,其實已經係體驗緊靜觀㗎喇!大家不妨試下將呢種非正規嘅靜觀修習融入日常生活,睇下有無咩新發現!

【靜觀與創意】

隨住年齡增長,我哋會傾向根據以往經驗同既有框架嚟解決問題……

展開

不過,近年開始有研究指出,修習靜觀可以提升創意,幫大家用新嘅角度面對日常生活同工作上遇到嘅問題。

喺2019年,美國嘅研究團隊邀請咗一班參加者進行為期五星期嘅靜觀訓練。研究結果發現,完成靜觀訓練嘅參加者比無學過靜觀嘅人更能發掘到物品 嘅創新用途,能夠跳出固有框框嘅限制 (Byrne & Thatchenkery, 2019)。

大家不妨試下恆常修習靜觀,容讓自己以更加開放嘅態度去思考同處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