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帖文

【愛戀沒經驗 靜觀初發現】
有人總結戀愛經驗:「鬧交時,當一方大聲,另一方就要細聲;
當一方再大聲,另一方就要收聲。一字記之曰:『靜』!」
展開
喺一段關係入面,係咪一方選擇「靜」,就可以解決所有矛盾,雙方就可以健康咁發展同維繫呢?
從靜觀修習嘅角度去睇,所謂「靜」,其實唔只係沉默不語,更重要嘅係態度。波蘭嘅一項研究發現,如果伴侶能夠以覺察、不加批判嘅靜觀態度嚟看待親密關係,雙方會傾向用對話嘅方式嚟化解矛盾,從而提升關係嘅滿意度☺️。
呢個週末,不如抽啲時間同你心愛嘅人一齊做一個靜觀練習,嘗試以覺察、不加批判嘅心看待伴侶,睇下靜觀會為你地嘅關係帶嚟啲咩新嘅火花?
賽馬會「樂天心澄」研究助理
盧穎欣

【以靜觀嘅態度擁抱自然】
大家有幾耐無觸碰過泥土、聞下雨後嘅草青味,又或者觀察下啱啱萌芽嘅小幼苗?
展開
接觸大自然係一個好好嘅靜觀活動。無論喺園藝種植或者喺花園漫步嘅時候,都可以試下用我哋唔同嘅感官留意植物嘅細微特徵同變化,練習對當下嘅覺察。透過保持對大自然嘅好奇心,我哋可以培養對生命嘅關懷,理解人類同大自然共生嘅關係。如果你有機會行入花圃,不妨試下覺察自己處身喺大自然嘅感覺,擁抱同大自然連結嘅感覺。

【為專注力做Gym】
專注力同肌肉一樣,都係我哋身體嘅機能……
展開
如果我哋想好好咁運用專注力,就要同鍛練肌肉一樣咁練習喇。靜觀修習可以話係為操fit專注力而做Gym,我哋可以操fit嘅專注力包括:
1. 集中性專注力(Focused Attention):
專注喺一樣嘢嘅能力,可以透過呼吸練習鍛煉,例如集中喺一吸一呼、腹部一起一落嘅感覺
2. 持續性專注力(Sustained Attention):
對同一樣嘢保持穩定專注嘅能力,例如專注喺身體感覺一段較長嘅時間
3. 選擇性專注力(Selective Attention):
喺受到好多干擾嘅情況下維持專注某一樣嘢嘅能力,試下喺城市繁囂中修習,如果仍然可以唔分心就fit喇
科學研究證明靜觀訓練有效提升修習者嘅專注力。當然,提升專注力只係靜觀其中一樣好處,同健身唔只限於增強肌力一樣。 大家修習時都一齊探索下點樣有意咁運用專注力啦!

【關匡宏 教養宏觀】
《What’s wrong with me?》
之前曾分享不少家長試過在管教孩子時反應過激,失去理性,對孩子抱持
「你究竟出了甚麽問題?(What’s wrong with you?)」的態度……
展開
但事後又會因自己激動的說話行為而後悔內疚,反問自己「我究竟出了甚麽問題?(What’s wrong with me?) 」。
家長反應過激或失控,有時可能與自身的成長經歷有關。 猶記得一位家長在靜觀教養課程中有以下的寶貴發現﹕
一位平日溫柔婉約的媽媽發現自己每次面對孩子功課的錯漏,情緒便會變得激動,常大罵孩子,孩子亦因此自責,覺得自己「很蠢」。這位媽媽有時更會因孩子的功課問題而取消孩子的興趣班。冷靜下來後,這位媽媽也認為自己在面對孩子的功課問題時常反應過大。雖然如此,失控的情況仍重複出現。
在靜觀教養課程中,這位媽媽發現自己小時候都有過相類似的經歷。她記起當時仍是小女孩的自己,即使很努力學習,仍常被父母批評功課做得不夠好,因而會感到無助和憤怒,亦覺得自己「很沒用」。父母甚至會因她功課問題禁止她到樓下的屋邨公園玩耍。
這位媽媽對於自己管教孩子的方法和父母同出一轍相當驚訝。雖然對父母當年教導自己的方式不盡同意,亦沒有刻意仿效父母,但原來在不知不覺間,自己竟採納了相同的管教方法﹕同樣地批評孩子、剝奪孩子放鬆的時間。而作為孩子的,同樣覺得自己「很沒用」、「很蠢」。
即使到了今天,這位媽媽回想小時候做功課的情況,無助和憤怒的感覺仍在。以至在今天面對孩子的功課問題時,這些情緒便不自覺地湧現出來。於是,她要面對的,不單是孩子的功課問題,亦是多年未處理的情緒。緊張孩子學業與自身情緒左右夾攻,她自然容易按捺不住、反應過激。
帶著靜觀的態度教養孩子,學習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照顧自己的身心需要,有助跳出循環不息的自動反應。很高興新一輪的免費靜觀教養家長課程已經開展了,期望和各位參加者互相支持,學習以靜觀滋潤家庭中每位成員。
教育心理學家
關匡宏

【為甚麼而吃】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係人類嘅基本需求……
展開
唔知道大家又有冇諗過從飲食領略靜觀嘅態度呢?可能大家覺得呢個諗法好新奇,不如我哋由一行禪師嘅書《怎麼吃》入面嘅一個小故事講起吖。
有一日,一行禪師問一班小朋友:「你哋覺得食早餐嘅目的係咩呢?️」
其中一個小朋友答:「為咗得到一日所需嘅能量。」
另一個小朋友就答:「食早餐嘅目的就係食早餐。」
一行禪師就比較認同第二個小朋友嘅答案喇,你又有咩睇法呢?

【想像的苦】
“We suffer more often in imagination than in reality.” – Seneca, Philosopher, Ancient Rome
展開
「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比現實多。」— 古羅馬哲學家 塞內卡
的確,有時胡思亂想遠遠比真正發生嘅困難更令我哋困擾。
憂慮同埋「如果…(what if…..)」 會帶走我哋嘅專注力,令我哋無辦法真正感受呢一刻喺現實發生緊嘅事。修習靜觀就係學習活喺此時此刻,放低過多嘅擔憂同想像出嚟嘅困難,好好體會身邊發生嘅一切。我哋專注當下,先會有空間發現生活中嘅美好事物。

【動「靜」皆宜】
北京體育大學近日發表咗一份研究報告……
展開
一班大學運動員參加咗一個虛擬實境(VR)射擊比賽,結果發現喺比賽前進行一節二十分鐘靜觀練習嘅運動員,比純粹發吽哣二十分鐘嘅運動員,喺比賽嘅時候更加專注,表現亦更加好。
下次比賽前,不妨試下聽住「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入面嘅指導聲檔,做一個靜觀練習,睇下做唔做到動「靜」皆宜!

【做下做下恰眼瞓?】
每次練習靜觀嗰陣都分心同恰眼瞓?
展開
其實好多人練習嗰陣都係咁,即使係長期練習嘅人都同樣可能分心㗎,所以我哋唔需要太過氣餒或者責怪自己。分心係人之常情,知道自己嘅專注力去咗第二度,其實已經係一種覺察。只要喺覺察到自己分心後,慢慢將自己帶返去當下就可以喇。
練習靜觀時,由於我哋靜定落嚟,所以會更容易覺察到身體唔同嘅反應,例如好攰或者唔耐煩。當覺察到身體畀你嘅信息,我哋就可以喺練習之後思考點樣回應,好好咁照顧自己。

【關匡宏 教養宏觀】
《親子衝突中的黃金90秒》
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難免會出現親子衝突,有時甚至會失控大罵或嚴厲責罰孩子……
展開
可是,冷靜下來又心深感後悔,自覺可以處理得更好。惟下次衝突出現,家長又會按捺不住,於是衝動的説話和行為、悔疚的情緒又重復複出現。究竟如何才能擺脫這個循環?
今天,讓我們先從以腦神經科學去解釋。哈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家泰勒博士的研究發現,在遇到不如意事時,負面情緒(如憤怒) 出現,身體也會分泌的腎上腺素(一種壓力荷爾蒙)。然而,原來腎上腺素在90秒內就會消退 。換句話説,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看,由憤怒出現到「下火」, 理應不超過90秒。
但在親子衝突中,家長怒火 持續的時間為何遠遠往往超過90秒?原來這是腦內的想法作怪。在憤怒的情緒影響下,家長心中會想到:「上次先話完佢,今次又係咁喇!」、「佢就係話唔聽!」。事實上,每一個這樣的想法都會再次牽動情緒,使身體繼續分泌腎上腺素,於是家長的怒氣便一直維持,甚至越燒越旺。
這項研究對家長有重大啓示:親子衝突發生時,家長不妨給自己一個90秒的空間停一停 。泰勒博士亦提倡學習在過程中學習退一步觀察(Observe)當下的想法和情緒 。這樣會有助家長回復理性,從而冷靜地管教孩子。反之,如果沒有停下來,家長便容易被腦海中的想法和情緒糾纏(Engage),使激動的情緒持續下去,不斷延長那90秒。
理性上明白了,但在憤怒當中冷靜下來談何容易?各位家長不用擔心! 下次遇到親子衝突,情緒激動時,建議可嘗試「呼吸空間」的靜觀練習(聲檔可於「樂天心澄」手機應用程式內找到)。這幾分鐘的練習正正提供一個冷靜下來的空間, 讓自己觀察當下的身心經歷。鼓勵大家都可嘗試一下,看看是否有助自己在衝突中安定下來,扭轉局面?

【靜觀 = 快樂特效藥?】
「點解我做咗兩次靜觀修習都未開心返嘅?究竟靜觀有無用㗎?」
展開
唔知大家初次接觸靜觀嘅時候,有冇不期然將靜觀當咗係特效藥 ,覺得修習一兩次就可以令自己變得開心,甚至覺得靜觀有助我哋解決一切事物呢?其實呢個係一個謬誤嚟架。
喺練習靜觀嘅時候,我哋會將注意力放喺自己嘅呼吸 ,以平靜嘅內心去覺察自己嘅諗法同情緒,從而退一步咁觀察清楚事物。持續嘅修習的確可以提升我哋嘅心理健康同幸福感 ,更有助我哋面對壓力。
值得留意嘅係,靜觀並非一個消滅負面情緒嘅工具。修習靜觀係俾自己一個寜靜嘅喘息空間,讓我哋同情緒共處 。
總括而言,靜觀並唔係一種快樂特效藥,呢個世界更加無「特效靜觀」㗎!

【已讀不回】
唔知大家有無試過傳訊息俾朋友,明明見到藍剔,但過咗幾個鐘對方都無覆?
喺呢啲時候,大家又會有咩諗法呢?
展開
「唔通我上次誤會咗佢,搞到佢而家唔鍾意我?」
「我好唔好問下佢啲friend呢?但如果佢啲friend話返俾佢知咪好尷尬?」
「唉……佢係唔係想同我絕交?」
當我哋係咁估對方諗緊咩,就會不自覺捲咗入去唔同嘅諗法,我哋好容易愈諗愈負面,搞到自己愈嚟愈唔開心或者擔心,甚至鑽牛角尖。
喺呢啲情況下,大家可以嘗試退一步,觀察自己嘅念頭。其實呢啲念頭只不過係我哋喺見到藍剔之後產生嘅内心活動,唔一定反映事實。我哋可以試下將呢啲念頭當成係腦海飄過嘅浮雲 ,由得佢哋自然咁出現、停留同消散,咁就無咁容易俾啲雲牽住走,從而由牛角尖裏面跳返出嚟啦!

【林瑞芳芳心輕吐】
《放下「放下」》
放下(letting go)是靜觀的其中一個態度。放下的相反就是執著……
展開
如果把靜觀的態度僵化為教條,並以此作爲金科玉律來傳授、維護和實踐,就很容易出現執著於「放下」的矛盾現象。也許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的一個小故事很能説明這樣的諷刺狀況。
一天,有人來問禪師:「修行到了心中無一物的時候,之後做什麽?」
禪師回説:「放下著。」
來人又問:「已經無一物了,還放下什麽呢?」
禪師再回説:「你放不下的話,那就擔起來吧!」
你能放下「放下」嗎?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總監
林瑞芳教授

【舊事如新】
平時搭車都有好多人不停篤手機,有啲會一邊聽歌一邊覆WhatsApp,
又有啲會碌下IG同Facebook,又睇下YouTube……
展開
喺香港呢個出名工作快、食嘢快、連行路都要快嘅都市,呢種一心幾用嘅習慣,真係非常有「效率」呀!
當大家睇到嚟呢度,我想邀請大家試下暫停碌落下一個post,靜靜觀察下身邊發生嘅事。一開頭你可能會覺得好悶,時間過得好慢,但當你開始專注喺身邊嘅事物,就可能會發現窗外嘅景色同倒影原來好靚、好特別;車廂廣播員嘅聲音好溫柔;隔離小朋友同家長嘅對話好有趣……
唔知大家有冇體驗過呢種「舊事如新」嘅感覺呢?當我哋能夠對最尋常、最熟悉嘅事物產生新鮮、陌生同好奇嘅感覺,其實已經係體驗緊靜觀㗎喇!大家不妨試下將呢種非正規嘅靜觀修習融入日常生活,睇下有無咩新發現!

【靜觀與創意】
隨住年齡增長,我哋會傾向根據以往經驗同既有框架嚟解決問題……
展開
不過,近年開始有研究指出,修習靜觀可以提升創意,幫大家用新嘅角度面對日常生活同工作上遇到嘅問題。
喺2019年,美國嘅研究團隊邀請咗一班參加者進行為期五星期嘅靜觀訓練。研究結果發現,完成靜觀訓練嘅參加者比無學過靜觀嘅人更能發掘到物品 嘅創新用途,能夠跳出固有框框嘅限制 (Byrne & Thatchenkery, 2019)。
大家不妨試下恆常修習靜觀,容讓自己以更加開放嘅態度去思考同處理難題。